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长期的采矿活动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近年来,周宁县积极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将废弃矿山从荒芜之地转变为绿洲,成为生态修复的典范。
一、矿山生态修复的背景
周宁县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以煤炭、石灰石、铅锌、铜等为主。上世纪90年代,随着采矿业的快速发展,矿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矿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生态修复的实施
- 规划与设计
周宁县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首先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与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山,制定了相应的修复方案。例如,对于高陡边坡,采用飘板植生槽绿化治理;对于采坑基底平台和坑口两侧坡度较缓区域,采用挖坑穴种植容器苗的方式进行补植乔灌草。
- 技术手段
周宁县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人工敲凿方式清除坡面松散的浮石块和危岩体,排除落石隐患;对高陡边坡采用飘板植生槽绿化治理;为了提高草籽的成活率,还采用了滴灌技术。
- 资金投入
周宁县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加大地方财政配套力度,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周宁县后洋建筑用凝灰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争取到省级生态修复资金194.3万元,并由地方财政配套286.7万元。
三、生态修复的成果
- 生态环境改善
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周宁县矿山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矿区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 经济效益提升
矿山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例如,芹溪村通过遗址保护、文旅开发,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动能。
- 社会效益显著
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周宁县的生态修复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全国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四、未来展望
周宁县将继续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力度,推动矿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总之,周宁县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事业树立了榜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周宁县的矿山将焕发出更加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