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这个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山区县,以其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而闻名。这些古民居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见证了周宁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近年来,周宁县在保护传统古民居的同时,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使得这些古民居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民居的历史与特色
周宁的古民居大多建于清中晚期及民国年间,建筑风格各异,既有规模宏大、装饰精致的深宅大院,也有集中连片分布于传统街区的民居。这些古民居以分布区域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型:南部民居、北部民居和中部民居。
南部民居
南部民居主要位于县域南部的咸村、玛坑等乡镇,建筑形制规整,内部空间宽敞,装饰精巧,匾额楹联多出自名家之手。
北部民居
北部民居主要在泗桥、纯池等乡镇,构建首要注重预防体系,其次才是舒适度的需求,因此单体建筑及公共空间面积普遍较小,传统建筑少有多余的装饰。
中部民居
中部以东阳里约60平方公里的高山盘地为核心,分布有36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传统村落,建筑上表现为安详随意的风格。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
面对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周宁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多业态发展、多价值挖掘相结合的发展体系。
修缮与保护
周宁县对古民居进行整体修缮,架设屋顶梁木、修复雕花窗棂、清理破损墙体,并在修缮过程中加入创意元素,打造文艺类精品民宿。
创意开发
为了让古民居更好地生存下去,周宁县邀请文创团队入驻,以古民居保护和活化利用双措并举,对古民居进行修复和开发。如孙家大院的18号、58号两座古民居已修缮完毕,只待游人一睹芳容。
激发社会资本
周宁县还注重将古民居文化传承保护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充分发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鼓励和支持大力发展民宿、酒吧、文创等新型业态,让越来越多古民居迎来新生。
古民居的经济价值
随着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周宁县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游客量的增加,带动村民实现多种经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周宁县结合古民居的特色,打造了一系列旅游项目,如浦源村古民居群引入了棕衣制作、黄埔北路戏、评书等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实现多元传统文化与当地鲤鱼溪景区相融相生。
民宿经济的发展
民宿作为古民居活化利用的重要方式,周宁县鼓励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民宿经济。如楼坪村村民张建淮在安置地安家,保护古民居和建新房两不误,真是一举两得。
结语
周宁古民居焕新记,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在保护传统古民居的同时,周宁县积极探索创新,使得古民居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