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其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天津滨海新区的受损海域逐渐焕发新生。本文将深入探讨天津滨海如何实现这一转变。
1.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1.1 一航院中标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一航院中标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中标金额约5.6亿元,计划工期16个月。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76公顷的岸线生态修复、981公顷的退养还湿还滩、357公顷的互花米草治理以及162公顷的河口综合整治等内容。
1.2 天津滨海新区南港增殖放流26万尾鱼苗
泰达南港集团在南港工业区附近海域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放流褐牙鲆13万尾,半滑舌鳎13万尾,共计26万尾。此举有助于恢复围填海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生产力,促进受损海域环境的生物结构完善和生态平衡。
2. 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2.1 牡蛎礁受损现状
滨海新区大神堂村南部海域的牡蛎礁生态系统受到过度采捕、环境污染等破坏,已处于亚健康状态。
2.2 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立
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成立后,通过统一管理、控制船舶排污等措施,恢复该海区的特殊生态环境,让牡蛎礁形成提速,重新成为牡蛎等海洋生物的栖息天堂。
3. 湿地可恢复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3.1 湿地可恢复性评价方法
基于湿地类型和生态要素数据,利用湿地类型丧失区和湿地要素受损区构建了受损湿地可恢复性评价方法。同时,借助区域内地形条件、城镇化影响和生态重要性指标,构建了湿地所在区域可恢复性评价方法。
3.2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可恢复性评价
滨海新区稳定湿地区面积为640.30 km²,在整个恢复区面积中占比最大。在湿地所在区域尺度,滨海新区湿地可恢复性在中等和高等安全水平下,较易恢复区面积均为1,695.65 km²,占比为82.02%。
4. 典型海岸带滩涂生物资源恢复与重建技术
4.1 技术背景
一种通过原位修复、中度干扰、生态位种群优化、资源增殖等措施,修复受损海岸带生境、生物资源的技术在天津获得成功。
4.2 技术应用
在塘沽高沙岭潮间带的20平方公里实验示范区内,通过投放沙蚕、青蛤、毛蚶、杂色蛤,并采捕非经济优势种等措施,使原来生物结构单一、生态系统脆弱的示范区滩涂生物物种多样性提高了37.5%,生物资源增长52.4%。
5. 天津海域投放人工鱼礁
5.1 人工鱼礁投放
天津市水产局在汉沽大神堂海域投放了近2000块人工鱼礁。
5.2 人工鱼礁作用
人工鱼礁可为渤海鱼虾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空间,起到加快修复受损的渤海生物种群的作用。
6. 天津滨海国家海洋公园
6.1 保护对象
沿海滩涂、牡蛎礁生境、遗鸥等珍稀鸟类栖息地。
6.2 发展目标
将天津滨海国家海洋公园建设成为集保护管理、资源利用、科研监测、生态修复、宣传教育、社区共管于一体,设施完善、科研领先、管理高效、功能齐全的国内领先的海洋公园。
结论
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天津滨海新区的受损海域逐渐焕发新生。未来,天津滨海将继续致力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